请问大炮和坦克是怎么把炮弹打出去的?膛压是什么原理?
都是通过炮弹竖返壳与弹头间的发射药剧烈燃烧产生的高压其他发射舍得;
膛压说的是发射炮弹时炮弹在离开炮管前高压气体对炮膛和弹壳及弹头产生的压缺丛力,越大越好,弹头速度越高,但要在炮膛等配件的承受范围内。为了提高膛压现余扮饥在主战坦克都用的滑膛炮。
炮弹是怎样打出去的?
炮弹是指口径在20mm以上,利用火炮发射,完成杀伤搏橘,爆破,侵彻及或其他战术目的作用的弹药。通常包括风帽、弹丸(战斗部)、引信、弹带、底火和药筒(内装发射药)等几部分。 根据装弹方法,分成定装弹弯消和分装弹两种,定装弹将弹丸和药筒合一,装填时,弹丸和药筒一起装填;而分装弹在装填时先装填弹丸,再装填药筒。
传统意义上,炮弹的结构基本类似。以最常规的身管火炮炮弹为例,最前端是风帽(用于改善炮弹飞行特性,抵抗风雨对弹道影响,改善炮弹撞击角,增加可靠性),然后是引信,然后是弹丸(内部主要为战斗部,比如大量TNT装药),后面是药筒(药筒通常由铜或钢铸成,圆柱形,内装炮弹发射药),药筒最后面是底火。部分炮弹(如迫击炮弹)在后部还有控制飞行用的弹翼。对于大口径炮弹,在弹丸外围通常还有用高纯度铜制作的弹带,以及定心部等附属装置,弹带通常有一至两条,在使用时会嵌入阴,使得弹丸与膛线紧密结合,定心部精度很高,一般与膛线的误差在0.1mm以内,主要用于控制精度。在药筒外围往往注明有弹药信息,如出厂时间,规格等等,在基闹团弹丸尖部外围,往往涂有颜色,根据颜色可以区分炮弹的种类。
火炮是怎样发射的要详细!!!!!!!!!!!!!!!!!!!
中国古代一种口径和重量都较大的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由身管、药室、炮尾等部分构成,滑膛多为前装,可发射石弹、铅弹、铁弹和爆炸弹等,大多配有专用炮架或炮车。明朝丘撰《大学衍义补》中记载:“今之制,用铜或铁为具,如筒状,中实以药,而以石子塞其口,旁通一线,用火发之”,“亦谓之,又谓之铳”。自元朝以后,古代火炮开始成为中国军队的重要装备,主要用于攻守城塞,也用于野战和水战。
元朝和明朝前期的火炮 中国发明和使用火炮不迟于元朝,到明初已大批生产和装备部队。元末明初使用火铳作战的记载在《元史》、《明史》及其他历史文献中已经屡见,元朝和明洪武年间制造的火炮在中国各地博物馆中亦有收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的一门铭文为元“至顺三年”(1332)的盏口铜铳,其盏口口径105毫米,身管直径75毫米,全长35.3厘米,重6.94千克。铳身镌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寇第叁佰山” 三行铭文。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的一门明洪武五年(1372)造的大碗庆野口铜铳,碗口口径110毫米,身管直径58毫米,全长36.5厘米,重15.75千克。铳身镌有“水左字四十二号大碗口筒 重二十六斤 洪武五年十二月吉日宝源局造”铭文。山东省冠县出土的大碗口铜铳,碗口口径119毫米,全长36.4厘米,重15.5千克。铳身镌有“洪武十一年”(1378)、“海”字铭文。这 3门铳均为铜质,形制也类似,在身管前端均有一个大于身管的敞口,身管后部为药室,有装引线的点火孔。但至顺三年铳管壁较薄,工艺较粗糙,明碗口铳管壁加厚,药室部有较明显的隆起,身管加铸数道箍,表明后者已能承受较大膛压。据《明会典》记载,弘治(1488~1505) 以前,明政府军器局所制造的各种火炮中,大碗口铳的数量为每3年造3000门。
大碗口铳的敞口虽大于身管口径,但实际上并不能增加火炮的威力。明初,又制造了身管较长的直筒形火炮。河北省宽城县出土的洪武十八年(1385)造的一门直筒形铜火炮,口径 108毫米,全长52厘米,重26.5千克,药室处有宽厚的箍。此外,山西省博物馆还收藏有3门洪武十年(1377)造的铁炮,口径210毫米,全长100厘米,两侧有双炮耳,用于调整火炮的射击角度。炮身铸有“大明洪武十年丁巳季月吉日平造”铭文(见彩图[明朝洪武十年(1377)造铁炮])。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带有炮耳的铁铸火炮。这种大口径直筒形火炮,显然会增大火炮誉山
炮是怎么发射的
动力原理不必深究,我大概知道,我就是好奇没有扳机炮是如何手动触动开火的,好像有个线什么的,到底怎么回事
现在的牵引火炮是有“扳机”的,以某型牵引式加榴炮为例,在火炮左边有一个拉柄 ,叫击发手柄,往后一扮,通过炮尾内一系列机械传动,解脱击针弹簧,击针撞击炮弹药筒底火,引燃火药。
你说的有顷中个线,就是栓在击发手柄上的做乎尘,纯禅一般火炮打第一发的时候,防止出现意外事故,用拉炮绳到火炮后方几米外发火。